"为政以德"是孔子治国之道的核心,他认为如果运用道德教化来治理国政,那么为政者就会象北斗受到众星拱月那样受到百姓的拥戴。这就要求为政者应当是道德的楷模,具有严以律己的风范。
严以律己意味着自己必须率先示范。孔子曾对"政"字的含义作出过如下的解释:"政者正也。子率以正,孰敢不正?"即把"政"归结为为政者"率以正",强调为政者能否成为道德的表率是政治能否清明的关键。这在《论语》中,孔子是反复重申的:"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";"苟正其身矣,与从政乎而有?不能正其身,如正人何?"正人先正己,当政者不能以身作则,就不可能有效地治理政事。孔子一身主要以教师为业,他对学生的教育充分贯彻了"率以正"的精神。他教诲学生以爱人如己为仁,自己首先实行。孔鲤是孔子的独生子,他和孔子的学生们一起跟随孔子学习。有个学生陈亢怀疑孔子对儿子有所偏私,给他"开小灶",于是就问孔鲤:"你从孔子那里听到与众不同的讲述吗?"当他得知孔鲤并没有受超乎其他学生的特别的教育,感慨地说:"君子疏远而不偏爱自己的儿子"。孔子对其学生和儿子一视同仁,得到学生们由衷的赞叹,这是他的学校办得非常出色的重要原因。
"率以正"自然是力图在各方面都做得正确,但人生在世过错总是难免的。面对错误,孔子提倡"不贰过",即公开承认过错而不是竭力辩护、掩饰。这对于能否严以律己是更严峻的考验。对于当政者来说,孔子以为"不贰过"与政权的存亡息息相关。《韩诗外传》记载,孔子指出桀、纣"其亡也忽焉"而成、汤、文王"其兴也勃焉",重要的原因在于前者不能而后者能够"过而改之"。当政者的过错如日月之食,如果公开承认并予以改正,就能获得人们的敬仰,否则将丧失公信力,导致政权的不稳固。对于一般人来说,能否"不贰过"是在道德上区分君子和小人的一条界线。孔子高足子夏曰:"小人之过也,必文",即小人有了过错,一定会加以文饰。孔子把人们知道自己的过错看作一大幸事:"丘也幸,苟有过,人必知之"。因此他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,并努力改正。《史记·仲尼弟子列传》记载了孔子曾经当众作过的沉痛检查:"以言取人,失之宰予;以貌取人,失之子羽。"就是说,用一个人的言谈来判断其品德优劣,使自己在宰予身上犯了错误;而用一个人的外貌来判断其才能高低,又使我在子羽身上犯了错误。宰予和子羽都是孔子的学生,宰予能说会道,孔子开始对他颇为青睐,后来发现其品行有诸多问题,于是认识到自己存在"听其言而信其行"的错误,从而将其改正为"听其言而观其行"。子羽长相丑陋,孔子开始不想收他为徒,以后子羽努力修养,成为才华出众、无私正直的名师,于是孔子检讨了自己身上喜欢俊男靓女的俗气,不再以貌取人。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,不在于他没有犯过错误,而在于他能够自觉地反省和改正错误。
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和执政党,加入其中的每个党员应当具有严以律己的风范,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"率以正"、 "不贰过",做广大人民群众的带头人,为人民的利益勇于坦承错误和改正错误。
(摘自《党员经典导读》2010第五期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