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科学研究_学术预告

学术报告231-小世界现象与科学研究的道路

发布日期:  2012/10/17  刘华   浏览次数: 部门: 未知   返回

计算机学院学术论坛报告
Academic Forum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
特邀报告 第98期(总第231期)


主题报告:小世界现象与科学研究的道路
报  告  人:李晓明 教授 [北京大学]
报告时间:10月19日(周五)13:30~14:30
报告地点:上海大学宝山校区(东区)计算机学院大楼1106室
邀  请  人:张武 教授
报告摘要:
        1967年,社会心理学家Stanley Milgram发表了他的小世界实验文章。"六度分隔"之类,不仅成为诸多科学领域共同关注的对象,甚至也成为街谈巷议的内容。显然,Milgram的这项实验研究为人们带来了一种具有比较普遍意义的新知识,扩大了人类生活的词汇。
        在大规模社交网络中,节点度数相对很小,但任何两个节点之间居然存在丰富的短路径,这是一个令人惊奇的现象。人们不断探求其背后的原因。直到1998年,Watts和Strogatz给出了一个社会网络理论模型(Nature),比较好地解释了其中的必然性。
        然而,Milgram实验还蕴含着人们较少提到的第二个惊奇:那些信件居然能沿着短路径到达目的地。Watts-Strogatz模型不能对此给予合理解释。事实上,按照他们的模型,尽管两个节点之间存在丰富的短路径,但在该网络上进行"分散搜索"所导致的路径通常很长。2000年,Kleinberg发表文章(Nature),推广了Watts-Strogatz模型,解释了这第二个惊奇的必然性。
        在Watts-Strogatz-Kleinberg模型中有一个基本的参数q,它是刻画社会网络中弱连接跨距的一个概率性指标,模拟表明q=2是最优的(即最有利于导致短路径的分散搜索)。但那只是模拟的结果,成熟的现实社会网络中是这样吗?
        2005年,利用一个含有用户地理位置信息的在线社交网络(LiveJournal)的数据,Liben-Nowell等发表文章(PNAS),表明OSN上的情形与理论模型中的q=2相当吻合。同样也是2005年,利用惠普实验室人员的email数据和组织机构信息,Adamic和Adar发表文章(Social Networks),表明现实社会网络的确也有这种性质。这些工作所提供的证据表明:我们很可能发现了关于社会网络的一个普适常数。社会网络,微观上随机演变的一种结构,宏观上实现了一个确定的优化参数,亦即人们局部随机的社会活动完成了一种全局优化的计算(社会计算?)
        上述,跨40年,生动地体现了一个重要概念研究与发展的学术历程。

报告人简介:
        李晓明,北京大学教授、校长助理、副教务长,教育部计算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,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, IEEE高级会员。最近几年对计算机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和教学很感兴趣。曾主持发展了全国高校最大的互联网信息搜索引擎,"天网搜索",出版了《搜索引擎:原理、技术与系统》(科学出版社,2005,2012);提出了收集存储并系统研究中国网页历史信息的理念,发起并主持建设了"中国网络信息博物馆";出版了教材《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》(机械工业出版社,2009),《计算机系统平台》(清华大学出版社,2009),译著《万维网的定律》(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9)和《网络、群体与市场》(清华大学出版社,2011年)。李晓明现在是《Concurrency and Computation: Practice& Experience》(John Wiley),《Journal of Web Engineering》(Riton),《Networking Science》(Springer)等学术刊物的编委。


上一条:学术报告242-大数据与大数据分析

下一条:学术报告228-终身健康监护:从子宫到坟墓的连续监测